新聞中心&News
2025-04-03
在近日開展的2025年首次長江揚州段長江江豚科考活動中,觀測人員看到了長江江豚家族舉家出游的場景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在長江六圩水域(儀征)首次觀測到長江江豚的身影,為長江大保護寫下鮮活生動的注腳。
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,江豚不僅是長江里的“原住民”,更是長江生態改善的見證者。長江江豚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,處在整個長江水生動物食物鏈的頂端,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。科學研究表明,長江江豚的種群分布、數量及其變化與長江環境和魚類資源的變化具有明顯的一致性,也就是說,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環境的質量。
然而,過去近40年的時間里,伴隨著長江流域經濟持續高速發展,人類的涉水經濟活動給長江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。航運發展、水體污染、漁業誤捕、水產資源減少等因素,都是導致長江江豚種群陷入危機的主要原因。官方監測數據顯示,2006年長江全流域江豚數量約1800頭,到2017年僅約1012頭。2013年,長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(IUCN)列為“極度瀕危”物種。
長江經濟帶集聚的人口和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均占全國40%以上,是我國經濟中心所在、活力所在。但持續的高強度開發,讓生態環境不堪重負。不僅是江豚,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“無魚”等級,在2021年長江“十年禁漁”措施實施前,長江每年的天然魚類捕撈量已經不足10萬噸。
轉機始于“共抓大保護、不搞大開發”的頂層設計,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,長江經濟帶要探索一條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新路,并通過系統治理,恢復“一江碧水向東流”的景象。過去幾年間,長江流域各地著力改善“化工銹帶”、修復沿江岸線、整治港口碼頭、開啟“十年禁漁”……一系列政策“組合拳”的實施,不僅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,也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。以江蘇揚州為例,共退讓生產岸線6.3公里,復綠152萬平方米,以往分布著多家小船廠、環境臟亂差的地方,變成了“堤固、岸綠、景美”的濱江風光帶,長江揚州段生態岸線占比從2018年的47.5%提升至56.9%。
江豚的回歸,就是系統性生態治理的成果。2022年的全流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,江豚種群數量增至1249頭,實現了有監測記錄以來的種群數量首次止跌回升。近年來,在江蘇鎮江、湖北宜昌等多地,江豚逐浪嬉戲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場景。
監測數據也印證了江豚作為長江生態狀況“晴雨表”的作用,長江干流連續5年全線水質穩定保持Ⅱ類。根據去年發布的《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(2023年)》,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持續恢復,水生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。2023年長江流域監測到土著魚類227種,比2022年增加34種;監測到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,比2022年增加3種。
盡管成效顯著,但江豚保護仍然面臨挑戰,比如長江流域外來物種種類較多、水系連通性和水生生物生境狀況較差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。未來,長江流域各地仍然需要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,在堅決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措施的同時,積極動員公眾參與共治。
從“瀕危”到“復蘇”,從“罕見”到“常見”,江豚的故事告訴我們:生態保護沒有捷徑,但只要我們尊重自然、持之以恒,終將收獲綠水青山的饋贈。未來,隨著綠色發展的深入推進,我們期待更多“微笑天使”暢游碧波,見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。